贪婪和腐败是危机的主要原因 ——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社会腐败的特点
- 发布日期:2016-01-28
- 浏览次数:619
寡头政治的系统性腐败风险日益显现
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,美国事实上已经沦为寡头政治的国家,权力高度集中在一小伙人手中。
“华尔街—华盛顿走廊”是美式寡头政治的一个缩影,也是美国系统性金融腐败的幕后黑手。麻省理工学院西蒙·约翰逊教授与经济学者郭庾信合著的《13个银行家: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真实图景》,揭示了政商大佬们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,却将美国以至全球经济推向崩溃边缘的全过程。书中列举了华尔街腐蚀华盛顿的几种“秘密武器”。比如,通过政治献金和游说控制国会。资料显示,1998年至2008年间金融部门分别花费了17亿美元、34亿美元用在竞选和游说上。在政客帮助下,国会相继通过了《金融服务现代化法》《商品期货现代化法》,直接导致金融监管全面失灵。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不断涌向华盛顿,又不断回到华尔街,已经成为一种传统,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边界模糊,不法利益输送成为常态。
2011年9月,纽约爆发了“占领华尔街”运动,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美各大城市。运动发起者喊出了“我代表99%,不再忍受1%的贪婪与腐败”的口号。这场运动正是金融危机以后西方民众对现有体制不满的一次总爆发。
腐败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
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资本主义成熟度不断提高,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也在不断“进化”,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贪污、受贿等触犯法律的传统腐败行为在减少,腐败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各种形式披上合法外衣,或根植于政治体制内部,或游走在法律漏洞之间,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,成为隐匿于海面之下的“冰山”。有学者将这种“文明”“合法”的腐败称为“第二代腐败”。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最典型、最严重的“第二代腐败”。泡沫破灭前,累计有1.5万亿美元劣质贷款被包装成优质金融产品出售,其中既包含着金融机构的“精心设计”、评级机构的“权威认可”,也包含着监管机构的“视而不见”、知名学者的“极力鼓吹”。然而至今为止,从华盛顿到华尔街,从监管者到被监管者,从政界、商界到学术界,几乎没有人因危机遭到法律制裁。据统计,金融危机导致3000亿财富凭空蒸发、全球5000万人流离失所,最终却注定成为一场“无人负责”的危机。除了系统性金融腐败,旋转门、政治献金、游说、任命“金主”出任大使等均属于“第二代腐败”。
腐败成为西方国家构筑贸易壁垒、打压新兴经济体的重要借口
受金融危机影响,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更加保守的贸易政策。与此同时,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,进一步激发了西方国家维护霸权和旧秩序的野心。在此背景下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反腐败领域主动出击,在多个国际运行机制中轮番抛出跨国(境)商业贿赂、采掘业透明度、受益所有人透明度等新议题,同时着手将腐败问题纳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进行讨论,试图人为构筑贸易壁垒,削弱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比如,目前美国正试图通过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(TPP),全面介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,维护美国在该区域的战略利益。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反腐败的有关内容纳入该贸易规则体系,TPP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贸协定。同时,西方国家还试图进一步主导全球反腐败合作。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》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很多观点和主张,一些西方国家用起来显然不太“顺手”,一直就有另起炉灶取而代之的图谋。
(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》)